“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21年前,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解放军报社与新疆伊犁酿酒总厂联合举办的1997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评选揭晓大会上,挥笔留言。
那是对1956年四师七十二团第一代军垦战士将荒原开辟成大片良田,又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在草棚土屋中酿制出第一锅酒的无限感怀;更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伊力特人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将小小的酿酒作坊发展成为国家饮料制造业大型企业、中国明星企业的生动注解。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伊犁州作家协会、四师可克达拉市作家协会、伊犁晚报社联合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征集与酒文化、伊力特文化相关的故事、纪实、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想要以独特的方式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诠释那句满含深意的留言。
听伊力特人讲“这些年,我与伊力特的故事”,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那种“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的冲动,当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族的命运与一个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时,该演绎出怎样动人的情节?!
传承:父子两代的神圣使命
翻开伊力特2002年出版的《新疆伊犁酿酒总厂志》,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从1964年开始,我就在酒厂同广大职工一起工作生活,参加了建厂初期各种劳动,酿过酒,盖过房,当过酒库保管。1980年,走上领导岗位,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技改和扩建工作。进入90年代,又和同仁领导企业改制,扩大生产规模,推广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等。酒厂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绩 ,都历历在目,可谓是酒厂30多年发展的见证人,我对酒厂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年磨一剑,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进,酿制出久负盛名的伊力特曲酒。我热爱伊犁酿酒总厂,热爱新疆第一酒——伊力特曲。”
作此序言的是企业初创时期的领导人之一李方孝,1964年他从沈阳军区转业至七十二团,被分配到酒厂,烧了几个月白酒后开始当保管,1980年4月被选为副厂长,成为企业民选第一任领导,并连任三届。
在任期间,李方孝与新班子其他成员一方面抓制订和完善厂规厂纪工作,一方面抓联产计酬、联工计酬、定包计酬的经济责任制,在分配上打破“大锅饭”,普遍推广“两包五定制”(包任务、包成本,定人员、定消耗、定计价、定质量、定奖罚),为企业一直以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人于2000年退休,2015年12月作为兵团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退伍军人企业家会议,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捧回的奖杯上写着“中国转业退休军人企业家”。
如今,这位“扛过枪,剿过匪,鸭绿江边站过岗”的老革命已至耄耋之年。但对于自己的生平,老爷子只几句话带过,再不肯多言。
巧合的是,记者在志书中看到,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副总经理李超与父亲李方孝同列酿酒二厂领导人名表。
回忆起父辈那一代的创业史,李超说,伊力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老一辈军垦战士功不可没。他生在酒厂长在酒厂,对于当时的艰苦条件耳闻目睹,那时干什么都是人工操作,就连烧酒用的煤炭都是用手推车拉,数九寒天也得到井边打酿酒用的水。即便这样艰苦,大家也没有退缩,反而很富有奉献精神。他记得那时家里养了3头猪,一家人打草喂猪很是辛苦,原想着等养肥了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一番,不曾想,当保管的父亲看到厂里工人太辛苦,伙食又不好,便把这3头猪全部捐给食堂用于改善员工伙食。李超认为,或许就是因为父辈们都有这种为企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得企业能够一直健康成长。不过,伊力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还与父辈以及此后历届领导永不停止开拓创新的脚步息息相关。
1988年5月,四师对酒厂和七十二团实行“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归七十二团,经营权归酒厂),酒厂晋升为师属团级建制企业,任命李祖功为厂长。1991年任命张永乐为厂长,1994年任命徐勇辉为厂长。三届领导班子一方面对酒厂经营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树立企业形象,努力开发新产品,创立“伊力”品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另一方面抓科技酿酒和培养后备人才工作,1979年到1985年,先后选派19名职工去天津、武汉及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定向培养,为酒厂后来的快速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他记得很清楚,改革开放后企业第一任民选厂长李祖功与第一任总工程师曹秀琴,二人是夫妻,都毕业于天津轻工学院酿造专业。父亲也专门到四川大学学习勾调技术,提升酒的品质,稳定酒的口感,提升质量水平,到现在这些还都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在市场开拓方面,在生产管理方面,父辈们也都大刀阔斧,尽显魄力。这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是,1983年8月,南疆泽普石油基地一职工来信,反映所购“伊力大曲”酒有1瓶存在质量问题,酒厂派副厂长仲世昌专车前往,确认后当即赔偿“伊力大曲”1箱(24瓶),另送7箱道歉,往返5000公里,历时8天。
也就在这一年,酒厂拟扩建二厂,第一批招工,高考落榜的李超与另外百十名高中毕业生走进酒厂,成为企业第二代新生力量。如今,这些人都是企业的中层、高层领导以及高层、中层技术骨干。
酿酒二厂建厂起点高,是企业实现机械化的转折点,作为伊力特第二代,李超赶上了这个好时代。1984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脱产学习了两年白酒酿造技术,回来后成为厂里的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生产科长,中间虽然因工作需要调离一段时间,但2017年他又回到自己职业生涯起始的地方。
在李超看来,伊力特是父辈一手创业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父亲的心;他们这些军垦第二代都是闻着酒香长大的,也怀揣着父辈未实现的梦想不断前行。每次他去看望父亲,父亲都会问企业发展情况,并提出要求:产品质量不能滑坡,一定要保护好品牌,市场一定要走出去。当初,父辈让伊力特产品从肖尔布拉克走向伊宁市,走向全疆。身为子女接过接力棒,一定要让产品走向全国。
为着这个梦想,李超曾与父辈们并肩作战,深刻体味到父辈对于企业发展独有的战略眼光:不断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企业文化。李超专门介绍了与父亲同为企业领导的侯朝震对伊力特文化的重视和发掘:企业组织“名人名酒沙龙”,在《解放军报》和《新疆军垦》报上开辟“伊力特”头题专栏,投资数千万元在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上作广告,发展品牌战略。出版画报、文集、歌集上万册,并拍摄十多部电视新闻片。1991年7月29日,酒厂加入“中国酒文化研究会”。1993年,伊力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厂歌、厂徽。选定《万世流芳伊力特》为厂歌,以“YLT”三字母组成腾飞的雄鹰飞向世界为厂徽……
对于企业在文化上的建设,侯朝震专门撰文《山高流水自有声——伊力特文化现象透视》,文中这样写道:“感性于物,消费‘伊力特’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味,精神上的需求……伊力特人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是以‘物者文化’为基点,四方辐射,当然其生命如日中天,日见辉煌。”
作为对这段文字有力的论证,1999年金秋,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徐勇辉,为伊力特开票上市敲响第一锣。作为与伊力特同龄的伊力特人,徐勇辉充满感情地说:“伊力特是军垦创业的产物,它始终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大业前进的脚步。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三团(前身为王震将军领导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进驻巩乃斯河畔,英勇的军垦战士开荒垦地,植树种粮,在祖国边疆铸就卫国戍边的钢铁长城。自古英雄与酒同在,英雄的军垦战士酿造出自己的英雄酒。尽显英雄本色的伊力特腾空出世,豪情满怀。这是伊力特的文化根源,它凝聚着军垦战士的独特神韵:刚强、坚韧、英武不屈,一种浓浓的爱国热情。几代伊力特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伊力特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创造了伊力特的辉煌。”
而公司现任董事长陈智面对记者采访时,也总是说:“要真正了解伊力特,必须先了解伊力特的红色历史和英雄文化;你们应该先到我们的红军团博物馆去参观感受一下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
诚如企业几代领导人的认知,正是一代代伊力特人以赤诚的情怀,创造了企业一个又一个辉煌。
执著:一家三代的无悔选择
2018年6月,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退休员工举办告别会,在企业工作了35年的刘顺萍说:“我生在伊力特,长在伊力特,我的父辈和我们都对这个企业满怀热爱,所以我把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女儿也送进伊力特,因为我看好伊力特未来的发展。”
记者采访时,刚刚退休的刘顺萍正在乌鲁木齐为女儿带孩子,她从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大女儿王婵如今在伊力特新成立的品牌营销公司工作。父亲刘才武、母亲刘碧芳也都是伊力特退休员工。一家三代,包括她的姐姐、姐夫和妹妹全是伊力特人。
这三代伊力特人,经历了企业从初创到发展再到开拓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1967年,4岁的刘顺萍随父母到伊力特。那时厂里条件特别艰苦,全家人就住在一座废弃的炮库里,连门都没有,每天就从一个大洞里钻进钻出。等刘顺萍稍大点到工房里去给父母送饭,常见到父辈们工作时的情形,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水桶晃洒出来的水打湿了父亲身上的围裙,没多久围裙上便结了冰,硬绑绑的。母亲在曲房负责制曲,全是原始操作,厂房里粉尘弥漫,大家都戴着大口罩,只有露在外面的两只眼睛忽闪着。父母好胜心都很强,若是每人定额10块曲,母亲非要制15块,父亲酿酒任务若是定的50公斤,他偏要酿出55公斤。因为工作认真负责,父亲后来调到酒库当保管,接的就是李方孝的班。刘顺萍回忆说:“父亲工作从不马虎拖延,天天晚上清账,我们常常在睡梦中还能听到父亲‘噼里啪拉’打算盘的声音。”当了几年保管后,父亲调到供销科负责采购原粮,那时交通工具简陋,他每次骑着红旗加重自行车到尼勒克、伊宁县多浪农场等地采购粮食,遇到骑不上去的大阪,就吭哧吭哧慢慢把自行车推上去,再艰难也要完成采购任务,决不耽误生产。
耳濡目染父辈的艰辛,并没有吓退后辈们追随的脚步,刘顺萍以及姐姐刘顺芝、妹妹刘顺莲,步入社会后的单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伊力特。后来,刘顺芝在伊力特纸箱厂工作至退休,妹妹刘顺莲从伊力特集团公司退休。刘顺萍本人于1983年5月酒二厂招工时进入企业,在基层干了一年,后调到机关行办、党办,直至退休。因为祖辈父辈都在伊力特,对伊力特充满感情,2017年,王婵听从妈妈的建议,也回到伊力特,成为伊力特品牌运营公司的一员。
采访中,刘顺萍多次感慨:伊力特那么大的企业能走到今天,有它根上的东西,那就是员工都特别能吃苦,对工作很较真,时时关注企业的成长,并努力与企业一起成长。
父辈们特别敬业,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而且凝心聚力,在他们的认知里,企业好了大家都好。受父辈影响,刘顺萍这一代人在工作上更多体现的是自觉行为,作为公司机关的一员,她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伊力特这么多年来成长的每一步,每一次企业有大的发展或实施重大改革,她都精心准备,尽可能多搜集一些资料以及企业发展背后的故事,让后来的年轻人了解伊力特、爱上伊力特、发展伊力特。
“如今,我们家的第三代,在伊力特工作也挺开心的。企业新任领导班子认识到伊力特靠白酒起家,发展靠白酒,辉煌更是靠白酒。所以白酒永远都是主战场,必须继续围绕白酒主业做大做强。公司2017年联合合作多年的经销商共同出资成立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品牌运营公司,对伊力特的主线产品进行整合,并以平台化的方式,向新疆以外的市场输出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产品招商布局服务。”刘顺萍说。“我的女儿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现在的年经人很有想法,也愿意做事,加上有这个平台,能做更大的事,他们都很有干劲。”
在伊力特,把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与企业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并且为了企业更好发展不遗余力的家庭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是整个家族都与企业共命运。党群工作部的刘小芳给记者扳着手指头数了一下,她自己、父母再加上姑姑、舅舅之类的亲戚,竟然有9个在伊力特工作。她原先在伊犁广播电视报社工作,已年近半百的父母希望有人能接他们的班,于是三番五次让她回来。从办公室白领乍然到车间蓝领,刘小芳过不了这个坎,觉得自己亏得慌,重体力劳动的疲累和心理的折磨,让她一度想放弃。幸好她的家庭充满了正能量,每次聚会时,大家谈得最多的都是伊力特,长辈们都会谆谆教导她:你得好好干,干不好丢人。从父母眼中,她看到了那种“如果有孩子在伊力特,就会特别骄傲和自豪”的神情,在这种神情中,她感受到的是家人对伊力特的一种情怀。凭借努力,现如今,她已成为伊力特党群工作部的一名宣传人员,也在伊力特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组建了家庭。在伊力特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了解了很多关于伊力特和伊力特人的故事,融入并爱上了这个企业。2017年,她与公司另外两名员工参加兵团演讲比赛,三人讲的都是伊力特的故事,获得了团体第一名。
在伊力特,像刘顺萍、刘小芳这样的家庭大约在一半左右,正是他们,将个人的成长、家族的命运与企业的未来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企业前行的脚步。
寄望:人生起步广阔的舞台
他叫罗建忠,在伊力特家喻户晓,是伊力特人心中的楷模。刚进企业时罗建忠只是个临时工,连正式编制都没有,但凭借自身努力和付出,借助伊力特给予的平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8年,仅有初中文凭的罗建忠到伊力特当临时工,先在装卸班工作,1990年1月1日开始烧酒。不久,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身为临时工的他开始当班长,一直到1993年3月。因为工作表现好,出酒率、名酒率高,被公司特批,成为酿酒二厂的一名正式员工。1996年9月4日,企业成立中试车间,在全厂选了十几个人参加酿酒工艺试验, 2000年试验成功,在全公司推广。从中试车间回到酿酒二厂后,罗建忠继续烧酒,一直干到2012年5月20日,成为酿酒二厂的技术员,管理酿酒工艺技术,201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简短的人生履历,反映的却是伊力特一名年至半百的酿酒工人的奋斗和成长史。罗建忠说:“烧酒时,责任和担当是最主要的,因为喜欢这项工作,这么多年来,每次上班,我从来都是第一个走进车间。”烧酒时离不开人,二十多年来,为了照顾其他员工能定时定点吃上饭,罗建忠午饭也总是让工友在食堂给他带点馍馍一吃了事。为了给窖池保暖,厂里给每个窖发一条长15米、宽1米的麻袋,可要达到罗建忠要求的出酒率和名酒率,这样简单的装备显然不够,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缝,直到每个窖池能铺上六七层才罢休。在中试车间做试验时,他从来没有休息日,每天都去观察发酵状态。可以说,罗建忠完全把酿酒当作自己一生最执著的事业在完成。
与罗建忠聊天,对于酿酒的专业术语他了如指掌,时不时还给记者普及一下关于酒的知识,诸如高粱酒香、大米酒净、玉米酒甜、大麦酒冲等之类的。但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他对自己在伊力特成长的每一步关键日子都能脱口而出,可见铭记于心。采访结束时,罗建忠感慨地说:“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给了我人生成长最大的舞台,希望伊力特的发展越来越好。”不过,他随后又悄悄补充了一句:“在别人面前我不好意思说,但我真的是有这个想法,我会把我的一生献给伊力特!”那语调,满是感慨,饱含真情,更有无限的向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像罗建忠这样的中年技术骨干顶起伊力特一片天的同时,新生力量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入,为这个日益强大的肌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创造新的希望和未来。
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伊力特新一任领导集体开始对企业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提升,不仅是硬件和软件,更主要是人才技能的提升,志在培养一批国家级和地方级评酒员以及一批高级、中级技术骨干。为此,不断引入行业间的技术力量,仅2016、2017年就引进100多名大学生,还与伊犁职业技术学校签约,为企业培养一批有理想、有目标、有技术的人才,第一批中技生已顺利进入企业工作。
廖强便是这些新生力量中的一员。今年26岁的他也是七十二团人,学的是楼宇智能化,曾在库尔勒上班,后来回到家乡,因为专业原因,实习时被分配到生产设备部,后被安排到培菌室工作,积极上进的他于2017年9月参加了东北农业大学网上教育学习。
记者在这里讲他的故事,不仅因为他年轻,不仅因为他上进,还因为他把自己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愿意为此放弃安逸的工作环境。在培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廖强主动申请到一线去酿酒。刚做出这一决定时,父亲是持反对态度的,怕他吃不了那个苦。但廖强坚定地对父亲说:“我既然安下心在伊力特工作,就得从基础学起,打好基本功。而对于一家白酒企业来说,酿酒是这一基本功的根源,不懂酿造知识,没有经历过酿酒,谈一切关于酿造有关的话题都是零。”
2018年元旦过后,廖强带着父亲的担忧以及一脸的坚决,加入酒二厂中试工房酿酒15班的队伍。
正如父亲所想象的,没干过重活的廖强刚开始在酿酒车间干一天活回家,吃饭时手都发抖,拿不住筷子。但他坚持了下来,并且勤学好问,就连吃饭时间也不浪费,逮着机会就向老员工请教,问班里的产量情况,了解每个厂的生产工艺。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对于目前的工作,廖强坦言:“收获真的很大,体验到一线员工确实辛苦,而且学到很多知识,以前只知道喝酒,现在才知道原来酿个酒有这么多讲究。”
与廖强一样,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毕业的周典,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为评酒员,却同样不顾父亲的反对,主动走进酿酒18班,学习揭泥巴、挖窖、翻拌糟醅、下窖等酿酒工艺流程。
从培菌工到酿酒工的廖强,从评酒员到酿酒工的周典,他们在打造全新自我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为伊力特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从1956年十几个窖池、一口甑锅、一切操作全靠人工操作到酿酒设备实现半自动化,拥有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31亿元;从仅供团场内部职工饮用到被誉为“新疆第一酒”,注册商标“伊力”牌,获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伊力王酒、伊力老窖、伊力老陈酒、伊力特曲、伊力大曲等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从烧酒坊到以“伊力”牌白酒生产销售为主业,经营范围涉及印刷包装、白酒科研、热电联产、玻璃制品、铁路物流、宾馆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下辖四个酿酒厂、热力厂,拥有印务、玻璃制品、伊力特酒宇商贸有限公司、伊力特品牌运营公司等子公司,属兵团一类二级企业……
“一定要在1956年元旦,让战士们痛痛快快喝上自己烧出的酒。”半个世纪前,当七十二团的大个子团长温福堂说出这句话时,一定没有想到他让烧的这个酒有一天会创造这样一个奇迹。
历史迈入新时代,以陈智为董事长的伊力特第四代领导人确定新的目标任务: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伊力特品牌由白酒行业的三线区域性品牌跻身行业二线品牌的战略目标;构筑全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产品系列,完成对疆内产品线的梳理和疆外产品线规划,锻造全国市场核心大单品……
身为第四代领导人中的一员,李超感慨地说:“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正因为有父辈、我们以及更多年轻伊力特人对产量、质量和文化的执著追求,对精神、理念和战略的传承和拓展,我相信,我们伊力特未来能走向更远、迈向更高!”